防雷分区的定义
分级防护
使过电压减小至无害的水平
在国际标准 IEC62305-4 中描述的防雷分区的观念已被证实是合理的、有效的。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过电压到达终端设备造成损害之前,逐级地减少它至无害的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筑物的整个保护空间被分到了几个防雷分区(LPZs)。在线路由一个分区进入到另一个分区的地方安装防雷器,按照不同分区的具体要求安装相应等级的防雷器。
防雷分区理论的主要优点:
包含高能量的有害的雷电流在导线进入建筑物处直接被转向泄入大地,使得进入到其他系统的过电压值最小化。
避免由于磁场的干扰。对于新建、扩建和改造的建筑物都可以通过一个单独的防护理论来设计。
防雷分区的定义
由外到内,防雷分区(LPZs)被定义如下:
防雷分区的目的
相对于不同的要求,根据安装位置、保护级别和冲击电流,OBO的防雷器分为 B、C、D 三级(按 IEC 分类方法顺次序对应为1、1及Ⅲ级)。分级的目的是提供有选择的浪涌保护,保证一个高能量吸收能力和尽可能最低的保护水平这个分类符合 DIN VDE 0675 第六部分(草案 11.98)A1和 A2的要求。这个标准提出了应用于额定电压最大不超过 1000V、额定频率在 50Hz到60Hz之间的交流电,网的防雷器的设计指导方针、要求和测试方法。
OBO 防雷器的分类情况被列于本页的表格中。这个表格也明确地指出了 OBO 哪一种防雷器应该安装在哪个位置。
OBO防雷和电涌保护器根据安装地点、保护水平和电流承受能力方面的不同要求被分为 I 类、II 类和 III 类(以前为 B、C 和 D)。这种选择性的防雷和电涌保护可以确保较低的保护水平和较高的释放能力。这种划分符合 DINEN 61643-11 和其他国际规定的要求。这些标准规定了在额定电压不超过 1000V、额定频率在 50 至 60Hz 间的交流电源线路中使用的电涌保护器的制造准则、要求和检测。
电源防雷设计选项流程